如果不是给诸葛亮面子,益州人早已卖了蜀汉集体投降曹魏(2)

2025-02-17 14:02  360kuai

两汉加起来只有405年,这句话前半部份就错了,但这并不影响它后半部份的传布,因为第一汉朝人对谶语有一种莫名狂热的迷信,第二这条谶语非常奇妙,它具体而又模糊,似乎已经把汉朝灭亡的具体时间,乃至灭汉与代汉的具体人物都交待清楚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讲清楚,就让你们一代代后人去瞎猜,结果有拆字的,有意会的,五花八门,谁都以为自己参透了玄机,结果又好像谁都没有。

那么到底什么是谶语呢?我曾经在刘秀篇讲过,这里再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谶"凡是与"纬"相提,所谓谶纬也,乃源自秦末汉初的一种神秘学说。简单来说就是假托上古仙人与贤人的秘语,并穿凿附会于儒家经典(故称"纬",以相对于"经"),从而将儒家经义曲解与迷信化、宗教化、神学化。相对于经书在士人圈的普及化,充斥着谶语的纬书只在少数读书人之中传播,被称为秘术。而能够掌握并解读谶纬的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往往被称为谶纬或数术大师,是汉朝士人圈中最顶级的人物,对政治与文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而作为这句最著名的谶语,由于关系着汉朝的兴亡,所以传播极广,特别是连汉武帝自己都忍不住推波助澜,有一次在宴会上对群臣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奉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真要代汉了,他为了宣扬自己的统治的合法性,当然更要大力发展谶纬,使之逐渐成为了当时儒家的一门时尚显学与主流意识形态。而与此同时,蜀地的割据者公孙述也想称帝,所以也大力发展谶纬学,并找到了当时的蜀地谶纬大师杨春卿,高官厚禄养起来,要他寻找对自己称帝有利的谶纬,杨春卿翻遍纬书,终于被他找到了三句话,即《录运法》之"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之"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之"西太守,乙卯金。"值得注意的是,王莽与公孙述都没有使用"春秋谶",大概是他们研讨了半天觉得自己跟这句话扯不上干系吧。所以后来刘秀也写了一封公开信回击公孙述说:

"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