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率兵追击,为何遇到姜维却不战而退(3)

2025-08-06 11:22  360kuai

小说中描述的这一段司马懿追击失败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不过其中却有一些虚构的成分在内。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该传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从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追击失败,但司马懿大军也并未出现损失。小说中所谓的司马懿抱头鼠窜的场景自然是作者为了渲染诸葛亮的智慧而特意虚构出来的。

在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数年交锋中,司马懿一向采取稳打稳扎,从不冒险的战术,为何此次北伐大军撤退时会突然率部追赶呢?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与诸葛亮在此次北伐中的战略战术有关。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在之前的数次北伐中,诸葛亮的粮草、物资供应都是从汉中运输到前线,也有因此造成了战争打响不久,诸葛亮的粮草、物资供应便出现短缺的现象。而在此次五丈原北伐期间,诸葛亮针对这一弊端采取了新的应对方法。该传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此举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在五丈原地区与司马懿长期周旋。

对于诸葛亮的企图,司马懿是非常清楚的。针对诸葛亮的这一做法,司马懿的对应之策也非常明确,以重兵驻扎五丈原周边地区,抵御诸葛亮的攻势,将战争拖入相持阶段。在这种局面下,任何一方的退让都会造成全线受制。因此,当北伐大军放弃五丈原及屯田之地时,尽管司马懿并不知道诸葛亮已经病逝,却很容易判断出诸葛亮或北伐大军出现重大变故,不得不撤退全线撤退,他才会率兵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