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不成文的规定,有着十分古老的起源。在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舟出使齐国,楚庄王曾特意的嘱咐申舟,前往不要从宋国经过。而宋国的执政华元听说后就非常恼怒,觉得这是对宋国的侮辱,竟派兵杀死了楚国的使者。
楚庄王大为恼怒,进入不惜出动大军,保卫了宋国国度整整9个月的时间,宋国也没有想到楚国居然这么猛,于是向晋国求援,晋国也在才一年前被楚国打败,哪里敢再惹楚国。因此宋国不得不出使楚国请求和解,而宋国派出的使者正是华元。
《东周列国志》记载:"华元蹬床劫子反",意思是说华元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正在熟睡中的楚军统帅子反。他直接向楚国表明了态度说宋国国度已经是"子而食,析骸以爨",希望楚国能够后撤三十里,那么我国将唯命是听。
子反向华元保证能够做到,第二天子反向楚庄王报告情况,楚军居然真的就后撤30里了,并和宋国立下了保证不再互相欺瞒的合约,而华元则作为这项合约的人质被送到了楚国。这一规则后来逐渐的演变成为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这一规则形成于在战争方面注重礼仪和规矩的春秋战国倒也正常,那么后世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呢?其实原因和很简单,战争只不过是政治得到延伸,在政治上谈不拢的时候,才会在战场上兵戈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