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恢复封王制,在同姓、亲信、实力派之间维持平衡,自己居中调度,最大限度维护权威。实力派能参政,作战积极性提高,接连取得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之军事胜利,一度中兴了太平天国。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道:"斯时朝臣荐用于我,主一心用我,我一心实对,主用臣坚,臣力死报……此时朝政事悉归我一人提理,那时主任我专,令法得严,故稳固也。出令各不敢不违,俱各愿从,听我调度……是次日出朝,将京中事,概行清白交与蒙得恩、林绍璋、李春发掌管,奏免不准长次兄理事,期时肯信奏事而佳也。"
第四阶段:滥封诸侯,政权运转失灵,局势一团糟
恢复封王制后,洪秀全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本想在同姓、亲信、实力派之间维持平衡,自己坐稳天王之位。可是,洪氏同姓、亲信实在不给力,洪仁发、洪仁达除了会敛财,激化内部矛盾外,别无长处;林绍璋善于研究机械,政务能力则平平;蒙得恩则是典型的小人,除了贪财,给洪秀全找妃子外,实在没啥亮点。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对他们评价很简单:"既无算计,又无才情",典型的草包王爷,不堪重用。洪仁玕呢?政务能力的确不错,还弄出《资政新篇》,眼光很独到。可是,洪仁玕是族弟,并非亲兄弟,洪秀全对其也不放心,再加上政见不一,洪借口"安庆失守"将其革职闲居。
洪氏同姓、亲信不给力,对实力派没啥制衡作用。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诸侯王不但手握重兵,还各自占据地盘,俨然就是一方霸主,洪秀全深感不安。为了坐稳江山,再次维持平衡,洪秀全这次直接玩"滥封",大肆分封陈、李手下将领为王,并分出地盘;其他稍有功勋或懂得来事之人,一律分封。李秀成对此极为不满,在《自述书》中大发牢骚:"自此之后,日封日多,封这有功之人,又思那个前劳之不服,故而尽乱封之,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无功偷闲之人,各又封王。"洪秀全滥封,结果自然是"人心不服,战守各不争雄",导致军事指挥失灵,将领各自为政,最终被各个击破。可以说,洪秀全这一阶段之封王举动,实乃一大败笔。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封王制度历经四个阶段,贯穿天国兴亡始终,是太平天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封王之原因众多,确保天王权威,维持内部各派势力之平衡是核心,也是洪秀全封王之出发点和落脚点。前期封王,兼顾各方利益,太平天国政局运行良好,是胜利进军之制度保障。后期封王,损害实力派利益,无限度"滥封"试图分割权力,集权于天王,结果适得其反,"人心涣散",成为天国灭亡之重要原因。所以,"封王"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就看你如何玩了。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