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恨而亡一生律己却晚节不保的“大领导”后悔当年的那个选择(6)

2023-01-03 06:19  360kuai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据点。于是,曹操又派夏侯渊领兵与于禁一同作战。夏侯渊攻下了昌豨的十余座据点。但由于昌豨与于禁是旧交,便向于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后,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但于禁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曹公经常说的命令吗!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自临与昌豨决别,陨涕而斩之。当时曹操军在淳于,闻而叹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更加器重于禁,东海平定以后,曹操上表汉献帝表功于禁,于禁因此拜为虎威将军。

刚刚提到了,于禁被曹操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这个"假节钺"是代表皇帝的礼仪,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请示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尚方宝剑",这点可以看出于将军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