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尝试就IP使用权获取的竞争是否在加剧,公司在独家IP与非独家IP的获取上有何优势等问题,向泡泡玛特获取相关意见,截止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愈加依赖非独家IP资金投向值得重点关注
据泡泡玛特招股书显示,不同来源的IP毛利率不同。其中,自有IP最高,独家IP居中,非独家IP最低。2019年财年,它们分别73.8%、69.5%和68%。
2020年年报显示,非独家IP占销售额从1.59亿元增长到4.44亿元,占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9.5%,上升到2020年的17.7%。与此同时,自有IP占比只增加1.8%,独家IP则下降了7.1%。
来源:泡泡玛特2020年年报
该数据反应出,泡泡玛特对毛利率较低的非独家IP的依赖正在变大。低毛利产品销售占比的提升,会影响公司整体的净利润率,从而影响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泡泡玛特Molly的销量出现了下滑,从4.56亿元下降28%至3.56亿元。纷乱的潮玩市场里,Molly已不再同过去那样醒目,消费者的兴趣正在转移。而泡泡玛特的另一款自有IP产品Dimoo在去年表现出色,收入从1亿增长到3.15亿元,有望取代Molly成为新的拳头产品。
Dimoo同Molly一样都是泡泡玛特从艺术家手里收购得来,并非出自自己的设计团队。相比之下,出自内部创作团队的IP销量并不佳,最高的BOBO&COCO在2020只有6742万的收入,与Molly和Dimoo不在一个量级。
也就是说,截至目前,泡泡玛特内部设计团队的力量还未能创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爆款。未来,泡泡玛特对独立艺术家和著名IP供应商的依赖,仍然较大。
《投资者网》尝试就较低毛利的非独家IP产品依赖正在加重等问题,向泡泡玛特获取意见,截至发稿并未获得答复。
泡泡玛特通过IPO募集了约50亿港元,占到2020年底总资产的81%。根据招股书,公司所募资金有有多个用途,其中30%用于渠道扩张,18%用于扩大IP库,27%用于潜在投资。这一大笔资金的配置成果,将会对泡泡玛特的业绩有较大影响。
6月2日,泡泡玛特公告出资5000万元参与投资基金。这或许是其利用募集资金参与投资的第一步。将来,泡泡玛特将如何利用手上的资金,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