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举几个例子,北宋种氏将门的始祖种世衡本来出身是文官,但入仕途径是靠荫补的关系户,没考上进士。宋夏战争爆发后,宋仁宗火线提拔了一批知兵的中层文官主持军事,条件是转为武官。包括种世衡、张亢、景泰等在内的一批文官都比较爽快地接受了。种世衡转为武官后不但一度与狄青齐名,而且其子孙后来也继续代代为将,成长为北宋中后期首屈一指的将门;哪怕是进士出身的张亢和景泰,之前的仕途也不能称得上顺利,长期在地方官任上进不了中枢核心。后来通过换武后积累战功,张、景二人最后也都官至战区级主帅,也不亏了。
北宋名将钟世衡(资料图)
但反过来精英阶层的文官为什么不愿意转为武官呢?
同样是宋夏战争期间,宋仁宗下令范仲淹、韩琦、王沿、庞籍几位前线的路级行政长官转为武职的观察使,结果遭到了一致抵制。原因很简单--这四位都是志在宰执的文官精英,今后无论担任宰相、参政还是枢密使,不但能成为行政系统最高决策者,也不耽误你参与制定军事战略。但若是换成武官之后,发展路线最高也就是军事专业方向的枢密使,当然不甘心了。后来经过朝廷不可告人的PY交易之后,在确保了不影响升迁的前提下,才最终答应了暂时换为武职的方案。也不能怪范文正他们多心,实在是因为同在宋仁宗朝的前辈有过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