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战争为何不交给将军来干?(5)

2022-12-11 11:59     360kuai

会稽太守王朗拍马舞刀,来战太史慈

我们理解的"文武分工"概念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定型,武官从制度上被排除在了政治的主角位置之外。在国家系统良好的运转的情况下,一个常见的政治规则是:身为行政官僚的文臣能够在军事专业官僚(武臣)的领域施加影响力,反之则不然。具体在宋明的地方统兵体制上,就是由作为文臣的主帅负责协调统筹所在行政区的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而武臣则作为副手提供军事层面的技术指导--武臣过度干预行政则必然沦为军人政治,所以我们还是试着教会文臣怎么打仗吧!

上面说了,宋代官方宣传口是提倡"文武并用"的。但实际上在职业官僚选择自己发展路径时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普通文官对转走武官路线无所谓,而精英文官却打死不走武官路线--我们视线往往聚焦的是后者,所以会加深"重文轻武"的错觉。

首先我先说为什么普通文官对于走武官路线无所谓。

宋代官僚升迁制度规定"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乍一看似乎是武官吃亏,升迁速度要比文官慢不少,但是--武官可以军功补官啊!武官路径不但可以"军功""殊勋"跳过磨勘限制,还有双转甚至多转的例子:南宋毕再遇因泗州之战军功一次性超迁八阶,这在文官职业生涯中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宋代文官尤以进士出身为贵,进士及第就相当于今天管培生,一步走上了仕途涯的快车道。然而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只占官员总数的1/4,你让其他的学渣、关系户怎么办?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