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伊尹虽被列为贤臣标杆,但其某些做法在后世却引起了极大争议,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放太甲于桐宫",此举无论是真如《尚书》所述的"训于王"还是如《竹书纪年》所述的"自立",皆难免为后世野心勃勃的权臣所效仿。汉朝大将军霍光即以此为例,废刘贺、立宣帝,被后人并称为"行伊霍之事"。
其它如"就汤就桀"的行为也饱受"为臣不忠,投机于夏商之间"的质疑。
对于伊尹的行为,毛泽东在其早期文稿中认为:"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毛泽东的此句话在赞扬伊尹心怀天下的同时,显然也直白的表明伊尹的行事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名臣贤相,而是摆脱了世俗的伦理框范,以非常之手段成就非常之事。
毛泽东的评价让本人想起了后世另一位著名的丞相,那就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传统的诸葛亮式贤臣行事一般拘泥于道德礼法,明知君主昏庸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曹操不同,其虽然也心怀天下,但只忠于自己,君明则佐之,君昏则弃之。故《三国演义》中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