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为什么要推行汉化,为什么要迁都?其背后的原因竟然是被逼的(4)

2021-10-09 18:59  360kuai

当时,孝文帝重用的人几乎都是汉族人。迁都前,他还颁布法令,除拓跋珪这一系之外的其他人员,都将排除在"封王"之外。有"王"之称者,降为"公","公"降为"侯"。在早期,根本没有这样的"排斥"外姓名字。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通过"迁都"和依靠汉族的支持,进一步限制了鲜卑贵族对皇族以外的其他贵族的影响。因此,这些贵族的利益受到了侵蚀,必然会跳起来,想方设法加以阻挠。当然,王室举行了"赞成票"。在迁都之前,他们"人轻言微",虽有个重要人物"元丕",但是,他不是拓家人。因此,在迁都的过程中,以及迁都后,皇室抢夺了话语权。

当然,这也带来了不利因素:王室内部矛盾日益激烈,使得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汉族人自然也支持。他们的地位得到了保障。那何乐而不为呢?"汉化"的过程是从"文化"开始的。由于汉族在文化上占有绝对优势,鲜卑上流社会率先"普及"。这也为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有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简单意义上的"汉化"是不会引起任何反对的。

北魏迁都

然而,一旦涉及到"利益",受害方必然会发生冲突。作为鲜卑贵族,皇室成员的利益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当然,他们乐于"随波逐流"。对其他贵族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地位下降,经济受到损害,他们必然会"愤怒地反抗"。首先,第一步是坚决反对"移都"。尽管他们竭尽全力,但他们拒绝合作,公开反对甚至反叛。然而,最终,帝国和汉族赢得了这场战斗。这一事件留下的最大"批评"是,门第制度已经"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