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改善对华关系之际,澳大利亚是否依然延续“双重战略”?

2025-07-15 15: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弘】

7月12日至18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开启其第二次访华之旅。此行是他今年5月胜选连任后的首次访华,行程覆盖上海、北京、成都三地。引人注目的是,代表团中包括了力拓、必和必拓、福德士河、麦格理银行等澳大利亚主要工商界领袖,彰显了对中澳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

在行前新闻发布会上,阿尔巴尼斯高调宣称:"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就意味着澳大利亚的就业机会。"他援引数据指出,澳大利亚出口的四分之一销往中国,这一数字超过对日本、韩国、美国和印度的出口总和。显然,他意在向公众和企业界传递明确信息:中国是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不可或缺的关键伙伴。这些积极表态无疑充分展现了澳方加强合作,推进双边关系的诚意。当然,结合澳方既往的对华政策和近来相关官员的一些涉华言论,外界也不免产生疑问:澳大利亚是否在改善对华关系的同时,依然延续其"双重战略"?

回顾近年来的对华政策,澳大利亚一直在中美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即所谓"政治靠美国,经济靠中国"。在安全与价值观领域,澳方坚持维系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积极参与美主导的"印太战略"与AUKUS安全框架;而在经贸层面,面对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澳方则强调经济互补性,致力于推进双边合作,拓展合作空间。这种双轨策略被澳方形容为是"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但却必然导致其对华政策呈现出摇摆性:既渴望维系并深化与中国的经济纽带,又忧虑靠近中国会引发华盛顿的不满。

7月12日,阿尔巴尼斯乘机抵达上海。 视觉中国

因此,阿尔巴尼斯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呈现出"首鼠两端,小步前进"的特点:一方面强调合作与经济互补,推动经贸往来;另一方面则在制度安排与安全政策上保持高度谨慎。

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在阿尔巴尼斯访华前夕,澳国库部长查默斯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会放松对关键基础设施和涉及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审查政策,并重申将推动中资企业岚桥集团(Landbridge)出售达尔文港租约。这一决定延续了澳多届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泛安全化"倾向,即便此举有损契约精神、破坏商业信任基础,并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投资者对澳政策可预期性的质疑。

同时,澳方持续限制中企在高科技、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亦构成了对"互利共赢"原则的现实制约。尽管澳方未公开将经济合作与政治立场挂钩,但一系列排斥性姿态与对中资项目的政策冻结,已构成事实上的经贸壁垒与制度性不对称,影响了中澳关系的长期前景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阿尔巴尼斯此访正值中美博弈加剧、台海局势持续敏感之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Elbridge Colby)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特朗普团队正重新审视AUKUS协议,并敦促澳大利亚与日本明确在台海冲突中的角色。这一"预设战时情境"的强硬表态将阿尔巴尼斯置于尴尬境地。面对记者追问,他表示澳大利亚希望维持"台海现状",并强调澳方防务与援助支出的本质在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无意卷入任何冲突。

阿尔巴尼斯的回应,实质上释放了澳大利亚不愿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中国的信号。尤其在台湾议题上,澳方保持了"战略模糊",并未就AUKUS框架下潜艇使用问题向美方做出具体承诺。据美方官员透露,澳大利亚拒绝向特朗普政府提供关于维吉尼亚级潜艇战时部署的"具体保证"。对此,阿尔巴尼斯以"问题本身已经回答了问题"回应,显示出对美方试图将其拉入潜在冲突的不满与抗拒。

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Pat Conroy)也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会参与假设性问题。"他强调,是否卷入战争或允许本国领土用于军事冲突,完全由当选政府根据国家主权这一最高原则决定。这一系列表态不仅体现了澳大利亚在战略层面追求更大独立自主性,也反映出其处理中美关系时日趋谨慎务实的态度。

这些信号背后,是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现实考量: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对澳经济至关重要,而美国的盟友身份又使其在战略议题上左右为难。阿尔巴尼斯政府此行虽高调宣示合作意愿,但在面对特朗普阵营的防务压力与"对华遏制"倾向时,则选择在关键问题上持模糊和中立立场。这不光是对国家利益的理性维护,也隐含着对以往"经济绑架安全"或"安全压制合作"思路的反思与调整。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 视频截图

然而,与此同时,澳方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也显现出明显的撕裂迹象。近日,国库部长查默斯和外长黄英贤分别在投资审查、战略定位和联盟关系上表达了鲜明的对华防范立场。尤其在吉隆坡东盟外长会议上,黄英贤的讲话将澳大利亚"表面合作、实际防范"的策略暴露无遗。她未正面批评美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施压(如高关税),反而转向渲染所谓"中国军事扩张"的威胁,声称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例行训练挑战"地区力量平衡",并对中国常规及核力量建设的"速度与透明度"表示所谓担忧。她同时强调澳美同盟的坚定承诺,称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对地区稳定"至关重要"。

此番论调更像是服务于美国战略需求的"外交辞令",而非真正基于对地区和平的真正关切。针对澳方对中国海军年初在西太平洋演训的非议,中方早已明确指出,相关活动属年度例行训练,不针对任何国家,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地区惯例。中国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反对冷战思维和划分势力范围,不谋求亚洲"主导地位"。相比之下,澳方部分官员一边在经贸领域大力拓展中国市场,一边又在安全外交场合指责中国并划线设限,这种内外有别、对中对美的"双重话术",恐将会侵蚀中澳之间的战略互信。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黄英贤在讲话中高调标榜澳大利亚是"值得信赖的伙伴",并强调其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解除关税壁垒、向世界开放。然而,面对澳方对中国企业的系统性歧视,这种自我标榜显得颇为虚伪。国库部长查默斯虽声称投资限制"非针对中国一国",但也承认该政策将区分"可信投资者"与"战略竞争者"--中国自然被归入后者。这种预设性的分类本身即构成差别待遇,违背了开放、透明、互信的国际合作原则。所谓"非针对性"更像是掩饰,实质是对华防范政策的制度化表达。

澳大利亚正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在摇摆不定的权宜之计中打转,还是真正将中澳关系置于战略高度,以稳定的合作机制取而代之?中方的立场清晰且一贯:坚定倡导和推进多边主义与贸易自由化。这不仅是对双边关系基本原则的坚守,也是对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稳定的责任担当。澳方若真心谋求长远发展,就应摒弃基于冷战思维的博弈心态,转向共建平台、共谋未来的长远视角。

展望未来,中澳合作的潜力巨大。中国在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科技等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澳大利亚则在资源禀赋、教育科研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双方若能本着平等互信的精神深化合作,必将收获丰厚红利。反之,若继续在中企投资上人为设障、在贸易领域附加条件,只会迫使中国加速开拓替代市场,而澳大利亚企业则可能面临"被动脱钩"的风险。

阿尔巴尼斯此次访华,应成为中澳关系迈向新阶段的重要契机。合作的基础在于信任,而信任源于一致的政策预期与清晰的战略承诺。中澳关系的未来,关键不在于响亮的口号,而在于切实的行动。

2025年,恰逢中澳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新十年,也是《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十周年。这一历史性节点,标志着两国关系正从恢复稳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十年,尽管历经风雨,但凭借双方的政治智慧与经贸合作的强大韧性,双边关系已实现全面稳定,并展现出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强劲势头。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我们期待澳大利亚方面更加珍视双边关系来之不易的成果,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与中国携手同行。双方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超越暂时的分歧与干扰,共同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聚焦共同利益,深化务实合作,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数字经济等全球性挑战领域加强协作,不仅能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更能为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亚太地区注入强大动力。

希望阿尔巴尼斯总理访华取得圆满成功。期待中澳双方相向而行,共同开辟互利共赢、行稳致远的崭新合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