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是因为那场发生在咸丰六年(1856年)的"天京事变"。但其实在许多年以前,太平天国的草创之初,早已埋下了祸乱的根源。
相信不少对朱元璋有了解的朋友,都听说过他在起义早期的一个故事。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不过视野并不狭隘,颇能够招贤纳谏。在朱元璋起义初期,有个叫朱升的谋士曾经给朱元璋提出过一个开国的九字基本方针,被朱元璋欣然接纳并且贯彻了下来,这九个字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关于这九字方针的前六个字,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学得不错。比如高筑墙这一条,后来定都金陵时,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曾一度久攻不下,最后是用了挖地道埋炸药的手段才炸塌了外墙。而广积粮,作为组织农民起义一个必备的基本措施,洪秀全也有较好地贯彻。
然而缓称王这三个字,虽然听起来是什么都不用做,但在这九字方针中却是最难做到的一条。因为这三个字与名利有关,而名利往往使人盲目和短视,无法做出有利于长期利益的理性判断。在这三个字上,洪秀全不但没有做到缓称王,反而是急称王、快称王,早早地就把跟随他起义的一帮人统统搞成了王侯将相。这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被称为"永安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