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外贸之痛:来不了“老外”见不着订单,成本上”天“(2)

2021-04-28 10:54     凤凰网财经

从“鸡毛换糖”到成为中国的外贸招牌,义乌人的经商传统从古代延续至今。根据义乌市商务局信息,义乌国际商贸城现有商户7.5万家,市场关联企业20万家,200万从业人口,商品涵盖26个大类、180多万种。而这些数字只是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缩影。

凤凰网财经日前走访了义乌国际商贸城,与印象中的热闹场景不同,工作日的这里略显冷清,前来采购的客商并不多见,档口的老板也颇为清闲。

通过走访多家档口,凤凰网财经发现这些以散客为主的个人外贸商户,目前最主要的经营压力来自两方面——客源流失、现金流紧张。

拆解外贸之痛:来不了“老外”见不着订单,成本上”天“

图:工作日下午的国际商贸城颇为冷清 凤凰网财经摄

“现在生意不好做,不正常”,一位位于商贸城四区四层,专营围巾生意的老板娘对凤凰网财经表示,“从去年开始就这样了,老外都进不来,没生意可做”。一位出租车司机也向我们感叹义乌外国人的减少,“以前每天至少能拉到一个外国乘客,现在一周都难碰到一个。”

凤凰网财经了解到,老板娘在义乌从事外贸生意已有近二十年,随着生意一点点向好,就租了店面搬进了这里,希望能再做大些,而这也是这里大多数商户的经历。“这里每个区域都是按照产品种类划分好的,比如你买围巾,四楼这一层就全是围巾,你要想买饰品,那就去一区”。

老板娘对凤凰网财经表示,由于疫情原因,商户们都面临着“无生意可做”的窘境,“好的档口,有一两个老客户返单,还能撑下去,比如饰品区那边,他们也有国内单,像我们全是外国客户”。据了解,在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主要以外贸为主,面向的国家主要涵盖中东和非洲,偶尔也有美国和欧洲,而不同种类的商品,也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

尽管国内疫情逐渐好转,但由于国外疫情仍处于高峰期,所以对大部分以出口为主的商户来说,经营情况并未见明显改善。“以前早上不到8点就开门了,有的老外一逛能逛一天,现在一般九十点才开门,有的干脆就关掉了”,凤凰网财经在国际商贸城里看到了不少档口歇业,有的还写着“出租”的信息。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