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爆发后,世子朱高炽奉命留守根基之地北京,一方面以万人之军成功抵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通过妥善调集粮草,有力支撑了朱棣主力在外征战。靖难四年期间,由于朱棣经常在外作战,后方的政务基本都是由朱高炽负责,而他也的确处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说,朱高炽虽然在靖难四年中不如朱高煦那般屡立战功,但其所表现出的政治潜力,却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再加上其性格仁善的原因,获得了当时大量朝臣的支持。朱棣在立储方面也曾有过犹豫,因而征求内阁首辅解缙的建议,解缙便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明史·解缙传》)
朱高炽
可见,朱高炽虽然为朱棣所不喜,但他在朝臣中的声望却很高,朱高炽能够坐稳储君之位,离不开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大量朝臣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