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名北大学生联合报案!“00后”男子利用马拉松参赛资格等诈骗11万,获刑3年

2025-05-12 14:57  头条

近年来,"圈子"文化在年轻人中愈发盛行,许多人因兴趣结识而成为好友,大家对于"同好"也总是会不自觉地多些信任。然而,这种信任却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混进"圈子"实施诈骗。令人震惊的是,即使是高智商的北大学子,也未能幸免于难。2024年,一起涉及全国多地的"跑圈"诈骗案告破,14名北京大学学生联合报案,最终让"跑圈第一骗"林某落入法网。

2024年4月11日,北京大学在读的小敏在学校中长跑微信群中,看到一位同学转发的某品牌耳机测评活动,随即通过该同学添加了林某的微信。林某声称,耳机测评活动不收费,但需要先缴纳1099元押金,测评结束后会退回押金并赠送耳机。小敏信以为真,把押金转给了林某。随后,林某又向小敏介绍,秦皇岛和兰州的马拉松配速员都缺额,他可以帮小敏报名,但需要先交699元和899元作为配速员免费装备的押金。

配速员,又称"兔子",是马拉松赛事中经验丰富的跑者,他们控制速度和节奏,带领选手奔跑,通常能享受免费赛事名额和高质量装备等福利。这些条件对跑者极具吸引力,小敏也不例外。出于对"圈里人"的信任,小敏丝毫没有怀疑,转账并提供了个人资料。然而,小敏一直没有收到耳机,也没有收到马拉松组委会的配速员入选通知。林某以各种理由搪塞,后来干脆不回复消息。小敏察觉不对劲,向耳机品牌方和马拉松组委会确认,却得到"从未组织此测评活动""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招募配速员"的答复。小敏在与其他同学沟通后,发现竟有14名同学有相似经历。于是,他们在4月21日整理了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前往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报案。

两天后,警方在浙江杭州将嫌疑人林某抓获。2024年7月,案件被移送至海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面对多人遭遇小额诈骗的调查取证难题,检察院及时介入,联合公安机关对被害人的受骗金额进行逐一核实。经查,林某虚构了配速员资格、耳机和跑鞋测评渠道,骗取的押金全部用于个人挥霍。2024年4月至案发,林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消息,骗取小敏等14名大学生共计33864元。

林某起初并不认罪,试图混淆视听,声称自己只是"能力不足"未能帮被害人搞到参赛名额。然而,检察官多次释法说理,最终使他如实交代罪行,认罪认罚,并全额退赔了受害人经济损失。

然而,案件并未结束。检察官发现,林某可能在多地作案,甚至诈骗了马拉松赛事赞助商员工。2023年11月,林某自称杭州马拉松赛事招商负责人,添加了无锡马拉松赛事赞助商员工吕先生的微信,并以能提供参赛名额为由,骗取吕先生85500元。吕先生多次催促,林某却始终推脱,未提供名额。2024年3月,吕先生在网上看到众多网友对林某的曝光后报案。此案与小敏等人被诈骗案并案处理。

林某从2020年开始便以押金方式给别人提供马拉松参赛资格,起初他确实有渠道获取参赛资格,但后来发现收益可观,便开始虚构名额骗取报名押金。受骗人多是经同学、朋友或同事介绍认识林某,出于对熟人的信任,相信了他的"官方身份",进而被骗。

最终,林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无论学历多高、智商多高,都可能在信任的盲区中被欺骗。在"圈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未经验证的信息,尤其是涉及金钱交易时,更要谨慎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