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晋以来,朝廷选拔人才一直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也是从各地的权贵子弟中选拔,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权贵子弟都进入朝堂,不但在职期间毫无作为,更有甚者,还会荼毒百姓,为害一方。而到了唐朝,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招生对象不限于门阀贵族,而是面向全天下的读书人,很多寒门子弟都可以通过科举实现登朝入仕的理想。
科举制度虽然拓宽了天下学子的入朝门槛,改善了之前朝廷的用人制度,也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但是中举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范进中举"的历史典故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在54岁的时候才考中举人,最后还神志不清地疯掉了,即使大家都把这件事当作一个笑话老看,但是却可以从侧面看出,中举是多么的不容易,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高考。
古代科举的中举等级分为:一等进士、二等贡士、三等举人、四等秀才、末等童生。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和探花,在殿试中取得第一名才可以称之为状元。现在的人们往往喜欢把古时候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的学历相对应:秀才对应小学文凭,举人对应大学文凭,进士对应名牌大学文凭。相信很多人都会明白,在那个教育体系并不发达的古代,能考中进士是多么的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