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与此同时,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接领荆州。就刘琮来说,并不打算抵抗曹操,于是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彼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大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三
因此,对于徐庶来说,并没有跟随刘备太长的时间,更没有为刘备立下什么功劳,如果硬要说什么功劳,应该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渲染了徐庶来到曹营后,一言不发的情节。不过,实际上,徐庶在曹魏为官期间,并没有真的一言不发。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也即在曹操去世后,徐庶和司马懿、陈群、贾诩、王朗等大臣一样,都劝曹丕篡汉自立。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古代官名,秦朝 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就御史大夫来说,负有劝谏皇帝,监督百官的职责。因此,就徐庶担任的御史中丞,不仅需要经常发言,还应当为魏文帝曹丕提出意见和建议。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连连叹息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由此,徐庶最终是在曹魏担任一个不高不低的官职,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诸葛亮表达了叹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