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言官弹劾藩王,如果皇帝认为这是小事,就视言官为离间皇家成员关系,按律当斩;即便是大奸大恶之事,如果皇帝感觉证据不足,也会杀言官。如果是普通百姓想要揭发藩王的行为,更是要先杀揭发者,而后流放其家人。
根据《明仁宗实录》记载,原山西按察使陈谔曾因故丢官,仁宗继位后大赦天下,理应重新起复陈谔,但只因他曾在担任湖广按察使任时,指责过楚王,仁宗就认为陈谔乃是小人,于是将其进一步贬为海盐知县。
不过,随着明朝削藩政策的深入推进,藩王的地位有所降低。自宣德时期之后,言官弹劾藩王的事情开始多了起来,但即便如此,言官弹劾藩王仍然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比如说,根据《明宣宗实录》,山西道监察御史梁轸曾在上疏奏告王府违礼之事,结果自己反而被以"不遵祖训"为由贬为云南元谋县典史。
到了明朝中后期,藩王地位进一步降低,甚至丧失了对王府内部官员的人事、考察及司法权,这个时候才有官员敢义正言辞的揭露藩王的不法行为。但就整体而言,活跃于明朝政治舞台的言官并不太敢肆无忌惮的攻击藩王,毕竟朱元璋定的祖制就在那里放着,皇帝随时可以拿这事追究言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