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顶上沿着古朴的外墙下来,踏着那厚重的石头台阶,似乎能感觉到这里承载的一些历史的韵味。带着这些历史余韵,我又迈进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普宁寺。
普宁寺建于1755年(清乾隆20年),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淆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取名"普宁寺"。寺内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大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所以又称大佛寺。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以大雄宝殿为界,南半部是汉族"伽蓝七堂"式寺庙布局,北半部是藏式形式。沿山坡逐层叠起,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的碉房建筑以及四座喇嘛塔。整个寺庙的设计建造充分体现了当时乾隆皇帝"汉藏一家"的怀柔政治思想。
由于没有佛教信仰,我只是草草观瞻,没有参与佛事活动就从普宁寺出来到了寺庙东邻的普宁街。
普宁街设计古朴、典雅、大气,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既体现盛世繁华的民间市井风貌,又保留了藏传佛教建筑艺术风格。这是一条颇具清风清韵的文化商业街,街两旁的一栋栋房子,钩翘的飞檐,藤青的房瓦,朱红砖砌的墙体,精雕细琢的门檐窗格清韵十足,还有那招牌、幌子,都是地道的清代风格。依托宏伟的寺庙,历史流、文化流、知识流、商业流在这里交叉。温文尔雅的交流中进行着古与今的竞争和较量,文化和商业的融合。在这里观古佛、评历史、品文化,休闲有乐、度假有趣。在这里手工精细的荷包,风格迥异的藏银饰品,精描细绘的"八大件",神秘莫测的佛家法器,葱翠晶莹的玉器奇石,光彩鲜亮的江南织绵绸缎,古玩字画,特产工艺琳琅满目……除了这些,还可以欣赏到杂耍、拉洋片、京韵大鼓、变魔术等五花八门的清代民俗表演,感受着失传多年的民间曲艺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