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避暑山庄实际上就已成为朝廷在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为稳固大清基业,团结少数民族,安疆固塞,从康熙五十年(1711年)始,一直到道光八年,历时67年,清廷在避暑山庄周边,不惜重金,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了13座宏伟壮阔、金碧辉煌的喇嘛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这13座寺庙环山庄半圆建成,呈众星捧月之势,因有8座在清朝归京城雍和宫直接管理,又因其坐落在京城以北的古北口以外,所以称为"外八庙"。游览时,我重点看了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陀宗乘之庙,和拥有世界最大千手观音木佛像的普宁寺两个经典寺庙。
普陀宗乘之庙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一座庙。整座庙宇坐落在山坡上,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1770年时值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次年又是皇太后钮沽禄氏的八十寿辰,西藏、青海、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纷纷要求赴承德祝寿。乾隆帝很重视这两次盛大的集会,为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特令内务府仿照拉萨的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起了此座寺庙。
随着人流走过五孔石桥,进入了藏式山门。看到石狮、石象、转经筒和飘扬的经幡,突然间有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仿佛来到了西藏,只不过周围少有高原古铜肤色虔诚的转经人。黄色琉璃瓦覆顶的碑亭内竖立着三座巨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是乾隆的亲笔,字体刚劲有力。中间的是碑刻《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了建庙背景及经过;东面的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面的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
走过碑亭,后面就是五塔门了。五塔门满壁皆白色,上面有三层藏式盲窗,下面是三座拱门,最上面竖立着五座喇嘛塔,从东往西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每种颜色代表一个教派。清代时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五塔门前置放石象一对,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穿过拱门,我们沿着石甬路拾级而上,经过白台之后,山岗上陡然矗起一座高25米的大红台,墙上有六层盲窗,正中有六座琉璃佛龛,龛内雕有一尊很大的万寿佛和许多小万寿佛。
平台上有三座大殿,中心正对着避暑山庄的金山塔。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隐于大红台群楼之中,殿顶高出群楼,金光闪烁。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内地宗教建筑的瑰宝。万法归一殿的重檐攒尖顶是用大量圆形鱼鳞形的鎏金瓦片复盖的,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金光,人们习惯叫其"金顶",让人觉得华贵到了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