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君主,一生励精图治,却在37岁就英年早逝(6)

2022-10-27 16:40  360kuai

公元1074年,北方发生了一场大旱灾,饥民流离失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为此神宗忧心忡忡,伤透了脑筋,在反对派的一再鼓吹下,于是他开始相信这些可能真的是上天的某种警告,并且反思自己继位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法。监安上门郑侠,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趁这次大灾之际,向神宗呈上了一幅流民图,神宗顿时被图中所描绘的景象震动,那幅图画中百姓卖儿鬻女,流离失所的景象惨不忍睹。

年轻的神宗没有想到,他原本只是想通过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好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但是变法的推行却起到了反面效果。第二天,他下令暂罢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18项法令。虽然这些法令不久就在吕惠卿、邓绾等人的要求下渐渐恢复,但是,神宗和王安石之间的意见也开始有了分歧,产生了裂痕,君臣之间建立起的信任此刻受到了十分艰巨的考验。

反对派在神宗的行动中看到了推翻新法的大好良机,于是他们加大了对王安石和新法的抨击。在这种巨大的反对声浪之下,王安石终于如他们所愿,向神宗提出了辞呈。开始神宗不同意,虽然他们之间产生了裂痕,但毕竟是为同一个梦想奋斗过的良师益友。不料王安石执意要回家休养,神宗拗不过他,只得同意了王安石的请辞,但要求他推荐官员代替参知政事之职,王安石安排了韩绛和吕惠卿一同主持朝廷的事物。公元 1075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辞去宰相之职,出知江宁府。

公元1076年2月,王安石奉命回京复职。此时将近而立之年的神宗,这位当初的少年天子,在将近10年的经历当中日趋成熟,对于变法,有了他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打算,不再像之前一样,什么事都依靠王安石。于是君臣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改革的道路也走得更加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