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7年6月,王安石的爱子王雾因病不幸去世,这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打击。王安石又一次坚决地辞职求退,神宗于十月第二次将王安石的相位罢免。雄心壮志未得酬的王安石,带着满腹的悲伤和遗憾再次离开了京城,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隐退在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而神宗的改革并没有因为王安石的离开而放弃。就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的第二年,神宗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但是,变法的道路却依旧没能一帆风顺,神宗亲自主持新法之后,同样遭到朝中群臣的争议。于是,他决定狠下心实行更加强硬的手段来继续推行新法,严厉惩罚那些反对变法的官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不幸成为这次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熙宁元年,曾任建昌军司理参军的王韶给神宗上了三篇《平戎策》,《平戎策》中提出朝廷应该先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再控制羌族诸部和吐蕃,孤立西夏状态;最后再发动进攻,这样就可以彻底征服西夏。神宗非常赞同王韶的分析和战略战术,其主张后来变成宋朝对西夏用兵的主要方针。同时,原本默默无闻的王韶因这 篇《平戎策》而得到神宗的大力赏识,被委以重任,前往西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公元1072年8月,王韶被任命为洮河安抚司的长官,开始经营河州、湟州地区。在河湟地域,当地有个势力很大的吐蕃部落,它一直是宋、辽和西夏极力讨好、拉拢的对象,到了秦州之后的王韶,了解到最大的部落是青唐城的俞龙珂,于是王韶只带着几个人来到俞龙珂的营帐,对他分析了当下的局势,并劝其归顺,为了表示诚意,还留宿在他的帐中。为此颇受感动的俞龙珂,不久便率部下12万人全部归顺了宋朝。神宗还赐名俞龙珂为包顺,王韶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得以深人吐蕃各部,扫平了收复河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