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安长明:林场已成带动居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4)

2021-02-26 07:59     新京报

塞罕坝林场秋景。受访者供图

成为致富一方的"绿色银行"

新京报:脱贫攻坚以来,塞罕坝林场在带动当地村民脱贫攻坚领域作出了哪些努力?

安长明:塞罕坝林场通过生态建设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充分发挥引领一地、带动一方、辐射周边、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作用,通过精准扶贫、精准发力助推百姓脱贫致富。

首先,林场大力发展了绿化苗木产业,建成规格梯次化、数量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品质精良化的苗木基地9万余亩,在做好自身的苗木管理销售外,还积极带动当地百姓发展绿化苗木产业。林场用当地百姓苗木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先后承担了多项政府绿化工程,为林场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当地绿化苗木产业打开了销路。

其次,林场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了多个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并成功控股整合围场县域内旅游景区,带动了多个乡镇的生态旅游发展,推动了围场县文旅产业发展平台和"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百姓的"农家游"、"乡村游"、手工艺品、采摘业、土特产品加工、养殖业等绿色产业发展。

新京报:上述扶贫措施给当地居民具体带来了哪些经济效益?

安长明:据统计,林场累计辐射带动近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万人)受益。以苗木产业为例,在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建成千余家共4400多亩绿化苗木基地,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年产值1.4亿元,3500多户贫困户、4500多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

乡村旅游产业则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公园内120余家旅游服务经营场所,不仅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每年还为周边百姓提供了1万余个就业岗位。

此外,林场营造林生产活动每年还为当地4000多百姓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岗位,3200多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每年投入劳务资金6000多万元。同时拉动了当地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年产值达2亿多元。

可以说,经过历代塞罕坝人探索改革,深刻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今天的塞罕坝,已经有一个单纯防风固沙的林场,成为一个带动一方居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编辑 陈晓舒  

校对薛京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