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安长明:林场已成带动居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3)

2021-02-26 07:59  新京报

为此,1983年开始,塞罕坝林场由造林期转入营林期,开始走"育、护、造、改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道路,例如,在营林上,林场始终坚持造林与抚育残破天然林并重,把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加速生长放在首位。对天然次生林采取综合抚育措施,及时疏伐选优定株,去小留大,去弯留直,去劣留优。

此外,林场成立了专业化管理队伍,从防火治虫到间伐出材,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造林能成林,成林能成材。进入90年代,为防止苗木毁坏,又大面积架设围栏,搭建看护棚,加强对林地和宜林荒山的保护。在塞罕坝,护林防火已由人人有责的观念上升到全场生死存亡生命线的高度,建场50多年来无火情、无火灾,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新京报:塞罕坝林场目前实现了哪些生态价值?

安长明:59年来,塞罕坝几代人在风沙蔽日的荒原建起了百万亩林海。根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206亿元,每年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145.83亿元。

具体来说包括,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74亿立方米,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1.41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释放萜烯类物质约1.05万吨,空气负离子含量是大中城市平均含量的6倍;每年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1.46万吨,滞尘15.64万吨,林分降温效果为8.55%,增湿效果为10.69%,为减少大气污染、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已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辽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水青山"。

塞罕坝机械林场安长明:林场已成带动居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