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谥号为“炀”是否有失公允,他有什么功绩,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3)

2024-11-20 06:22  360kuai

涿郡距离高句丽很近,后勤船运成本速度都很快,此举是要避免战争因为后勤补给问题而失败。当大运河凿通之后隋炀帝乘坐龙舟直接通到涿郡,七天之后直接下开战诏书,很明显这条运河就是为了开战而修,当时在幽州准备了很多的粮草,后来隋朝灭亡,罗艺窦建德,还依靠这粮草生存了很久,根本就不是为玩乐而修。战略目标决定打谁,而国家经济强盛,后勤储备充足,此时两者条件都成熟了,战争才能打赢。

其实真正隋朝的失败在于东征,这就只能说隋炀帝确实是志大才疏了,军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还有就是骄傲自大,天朝上国吊民伐罪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殊不知战场上哪里来的道义,高丽一会投降一会开战,不准杀俘虏,不准抓俘虏,包围辽东城二十多天都没有攻下辽东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专业的事情该让专业的人来干,杨广偏偏自己什么都要指挥,这种情况下将军的自我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本来号称百万的军队,却集合在一起打辽东城,将军们让分兵令高丽首位不得相顾速战速决,隋炀帝不听,而长期陷入战争泥潭导致粮食战略物资转运成了问题,几十万百姓离家提供后勤保障,导致误了农时土地荒芜。因此长期的战争导致民生凋敝,隋朝是府兵制,其实都是自己带着装备的农民,部队伤亡严重士气低下。

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他是个暴君。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所以叫暴君。在征高丽失败后,其实已经和想翻本的赌徒一样,为了一己的面子开始第二次第三次东征,再后来他这么爱面子的人天天被人指责,就破罐子破摔了,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这是杨广在西巡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