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直是智谋与忠义的化身,为何历史上还有不少负面评价?
要说三国中最有智谋、最为忠义的谋臣,肯定是诸葛亮莫属。司马懿虽然智谋过人,但是忠义比不上诸葛亮;郭嘉倒是既有智谋又对曹操忠心,奈何寿命太短;东吴也有周瑜、鲁肃,不过在罗贯中的演义中都不如诸葛亮。不管正史还是野史,诸葛亮都是以正面形象示人,后人也常以"武侯"尊称,但是为何历史上还是有不少关于诸葛亮的负面评价呢?尤其是在军事能力上,史书上多有怀疑之声。
我们先来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陈寿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的《三国志》是对后汉历史的真实记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是以《三国志》为基础进行改编的。陈寿曾这样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连续多年兴师动众进行北伐,最后也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诸葛亮在军事策略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其实严格来说,这句话算不上负面评价,只是相对客观的评价,后世有"亮黑"断章取义,拿这句话黑诸葛亮,但是这句话前面还有很多正面褒扬诸葛亮的话,概述了他一生的政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建树。此外,陈寿还说了一句:"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把诸葛亮比作管仲、萧何这样的人才,只可惜生在乱世,未能实现抱负,才有了刚才那句转折"然连年动众……",可能更多的是对于诸葛亮之才能的惋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