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直指大清最大症结是“乏才之患”?由此打造最大人才库(5)

2023-01-09 16:19     360kuai

在给冯卓怀的禀文上,他也这样批示:勤、廉二字,是居官根本,该署令颇能从此著力,案到即办,是勤于治事也。

在选任州县官时,延续选拔湘军标准,凡是官气重,说套话、空话的一概不用。"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曾国藩总结人才时总结提出:"大抵人才约又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

总而言之,他要求州县官员自己应该"一分一毫,一出一入,无不可对人言之处"。曾国藩由于为政极其廉洁,所以对提拔任用的官员要求也极高,但是晚清官场风气未开,整体素质日益沉沦,局部上的改变还是差强人意。同治元年,他在给安徽巡抚李续宜的信中说:他选用的州县官员,皆不惬物望,而李巡抚留用的那些人,也非称意之选,可以说,大清州县官员已经到了无人可选地步,整个选拔人才通道已经全部锁死。

对此现象,曾国藩决定痛加整顿,"大加参劾"," 严立法禁,违者重惩"。他对人说,自己"素非苛刻者流",这样做实在是不得已,"非刚猛不能除此官邪"。

把州县官吏汰换之后,他就开始清理积压案件,当时直隶官场的最大弊病就是不作为。曾国藩发现,从同治八年三月底,直隶积压的同治七年以前的案件竟达一万二千余件。仅保定府 衙门中由朝廷交办下来处理的重大上访案件就达一百三十余件。这些案件有的搁置二三年,有的一拖就是八九年。曾国藩不得不感叹:"吏治之弊,民生之困,端由于此"。遗憾的是,在短暂的直隶总督生涯后,便发生了天津教案,成了压倒他最后的一根稻草,不久黯然回任两江总督。虽然在其晚年多病的情况下,依旧惦记选用擅长洋务人才,大力发展造船等实业,真正的一直在改造大清的"乏才之患"。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