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轸一生所经历过的战役来看,胜利才是他的最高目标,政治影响都在其次。以他的作战风格而言,绝不会为了虚幻信用而牺牲了战争的胜利。晋文公去世之后,秦人借道函谷,前往攻打郑国。作为晋国正卿,先轸当即决心要伏击秦军。当有人指出秦穆公对晋国恩重如山时,先轸马上就予以否定:"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晋文公当年流浪到楚国时,楚成王不过是礼节上更加隆重些,并没有其他的特别帮助。况且楚成王之所以隆重接待重耳,是希望能从晋国的内乱中占得便宜,有别有用心之嫌。比起楚成王,秦穆公对晋国的帮助要大得多。先轸连秦穆公恩惠都可不管不顾,对楚成王的礼遇之恩,又怎么会如此重视、非要报答不可?
所以,在晋军指挥层在下达"退避三舍"命令之时,肯定是别有深意。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曾提及晋军之所以要先行撤退,是为了拉长楚军供给线。可城濮之战从开始到结束,不过持续了两三天,并非长期的消耗战。拉长楚军粮草供给线,不会对战争的胜负造成决定性影响,这并非晋军"退避三舍"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