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6)

2024-02-11 17:42     360kuai

回到历史本身,潘美有没有害杨业之心呢?我们可以抛开文学虚构去分析一下。当时的潘美身为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韩国公,而杨业只不过是五品云州观察使,让杨业作潘美的副手随同出征,是宋太宗对杨业的破格使用。 对一个降将如此重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和妒嫉。《杨业传》写道:"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这种超常的信任,是有可能引起潘美的妒嫉的, 陈家峪之役正好给了他除掉杨业的机会。《杨业传》记载,杨业在率军出征前要求潘美在陈家峪埋伏接应时,是"泣谓美曰",当他撤到陈家峪未见到援兵,又一次"大恸",这两次落泪,说明杨业心理上是有所准备的,他在出征前就很可能想到了这个结局。

从明朝开始,口述历史和戏剧已经影响到文人、史书对潘美的记载和评价。王夫之在《宋论》中说:"潘美之陷杨业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就是直接指出潘美是因为嫉妒杨业,而不肯救杨业的。这证明至少到在清初时,文人群体已经普遍认同口述历史的说法。清顺治年间,御史顾如华甚至上奏,废除潘美的从祀资格,居然被顺治皇帝批准。

口述历史与史书不同,史书在编修时,对历史真相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进行部分遮蔽。孔子编《春秋》时,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世史官在修史时,也常将这种"春秋笔法",去删减、过滤、舍弃一些事实。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史书,有一部分只是写史者笔下的"历史",是支离破碎的"历史"。但是越是遮掩防范,越能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从某一蛛丝马迹出发的各种秘闻、街谈巷议,便应运而生,产生了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对正史的修正与补充,使历史更丰富具体、更生动细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