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东亚双雄”的较量(2)

2021-06-28 15:18     360kuai

从深层次讲,洋务运动只是一场以军事变革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没有触动国家的根本,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失败是必然。但从浅层次讲,李鸿章的洋务建设只是这次洋务运动的一部分,而且处处受到掣肘,能有那么大的成功已经难能可贵。

李鸿章热衷于洋务,推动了洋务运动,他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现代企业,打造了现代化的淮军和强大的北洋水师。经过20年的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全面压倒日本,北洋水师在长崎事件中非常强硬,李鸿章甚至发出了战争威胁,最后日本只能服软,向中国赔礼道歉,赔款放人。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成果可见一斑。

李鸿章精通洋务、擅长外交,又有战略眼光和政治手段,本来可以做的更好,但他遭到了以翁同龢为首的保守派和左宗棠等其他洋务派的反对,他的改革步履维艰,他只能靠讨好慈禧获得有限的支持。事实上,慈禧对他又倚重又戒备,李鸿章和他的北洋处境并不怎么样。强大北洋水师10年间竟然未添置一兵一舰,让日本海军慢慢超过了北洋,在黄海海战中把北洋舰队打的狼狈不堪。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仅靠李鸿章一人之力很难改变清政府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命运,李鸿章这个裱糊匠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李鸿章是个难得的人物,如果生在一个开明时代或许是一代名相。甲午战争后伊藤博文曾经感慨:如果将李鸿章换成我,他会比我更成功,如果将我换成李鸿章,我也不会比他做得更好。

当然李鸿章也有缺点,最大的缺点也许就是他的愚忠。不过从为人臣来讲,他在当时也算得上栋梁。清政府搞洋务靠他、打仗靠他,搞外交靠他,背黑锅也靠他。在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找人顶雷去马关签约,当时谁都不愿意背这个骂名,李鸿章被赶鸭子上架,当了背锅侠,被逼着去了日本。李鸿章在会谈中据理力争,用挨了一枪的代价免去了清政府1亿两的赔偿。用慈禧太后的话来说:难为你了。

马关条约后,李鸿章这位被伊藤博文视为唯一对手的领袖人物离开了朝堂,从此深居简出,期间被清朝上下视为"救星",又不得不当了几次裱糊匠。不过此时的李鸿章已经风烛残年,加上操劳过度,没多久就倒下了。1901年,李鸿章忧病而亡,慈禧太后得到消息后,留下了泪水,因为她知道大清朝再也没有李鸿章这样既忠心又有能力的裱糊匠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