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一直处于怀才不遇的状态。诸葛亮对魏延脑后有反骨的偏见,导致诸葛亮必须在死后要除去魏延。因此,诸葛亮在临终之前便设计诱使魏延谋反了。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前安排大军逐渐退回蜀国,他命令魏延负责断后最后撤回。尚书费祎前往魏延营中传达了诸葛亮的命令,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祎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
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从费祎和魏延的对话可以看出。尽管魏延得知了诸葛亮的死讯,首先想到的还不是谋反而是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他提出的杨仪不足以担当大任也有自己的道理,而且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完全没有将魏延视为微不足道的人物。于是魏对费祎发起了牢骚说出了:"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魏延说的也有道理啊,论资历和爵位杨仪怎么能和他比?让他给杨仪断后,他心里肯定不平衡啊。其实这就是诸葛亮要的效果,要逼反魏延就要先激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