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孙中山认为人的天赋不平等,人天生就有圣、贤、愚、劣之分,因此要实现平等社会,就需要天生的"巧者"愿意为天生的"拙者"服务,鼓励人们忍受政治或经济上的苦难以换取道德上的平等。
孙中山对自由和平等的诠释,不过是用西方的语言外壳去包裹传统中国的理念,当这些价值与中国的国家问题发生矛盾时,他必然会转向国家,而歪曲价值。
王人博老师指出:"在救亡高于一切的近代中国,自由平等这些价值一开始就被当作救亡的手段而被接受,而并非处于中国社会的内在需求"。这就成为了第四大遗憾。
......
以上四大遗憾,汇编自王人博老师《1840年以来的中国》一书中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