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马关议和前日本占领的地方很有限,只有辽宁的四分之一,山东的十分之一,台湾的二十分之一,并末攻下中国的一个省会。日本想在谈判桌上敲诈更大的利益,就要在战场上占有更多的地区,不得不让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在更多的战场受到更大的损失。如在澎湖,日军自称"患瘟疫而亡者达980入,患肺结核者更不计其数,死亡和患传染病者占我军五分之一",可见日军也快扛不住了,所以日本更加紧和谈。
当然如果和谈破裂,日本可能会进攻北京,但当时日军已全部来到中国,本土只剩警察。而清军主力云集京津,即使日军侥幸打进北京,只要清国能坚持抵抗,日本只会陷得更深、输得更惨。慈禧打算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时,清军将领一致反对停战,他们都看出日本快撑不住了,认为打下去日本就完了。统率关外诸军的刘坤一说:"倭寇是远道而来,论形势我为主,日本为客,我们以逸待劳,日军孤悬海外,怎能在我国久留?时间一长他就撑不住了,因此,'持久'二字就是我们击败倭寇的绝招。"
连威海卫之战临阵脱逃的山东巡抚李秉衡都说:"日本战时经济状况不佳,如果用拱手送给日本的2亿两白银练兵,中国肯定可以自强,我愿统军与日本血战到底,将功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