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足智多谋,韩信遇难,为何他却袖手旁观?(6)

2024-04-05 12:02     360kuai

其实刘邦最想封的是他的儿子,奈何儿子除了刘肥以外,其他都没有成年,刘邦认为儿子年幼不能担此重任,镇不住藩国,无奈之下只能封给自己的同宗和兄弟。

由此可见,刘邦在往家天下发展,他伪游云梦智捕韩信,张良也在场,但是张良却选择保持沉默,因为他看明白了刘邦的意图,刘邦欲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家天下的帝国,从而巩固刘氏汉家天下,强化专制皇权。刘邦逐一歼灭异姓诸侯王,取而代之是自己的亲子弟,其实说白了就是“家天下”和“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做斗争,张良倘若出手相救,不就支持共享天下的政治理念吗?这样一来不就跟刘邦的理念产生冲突了吗?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难以想象了。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七位异姓诸侯王联名上书请求刘邦称帝,刘邦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不久迁都长安。

张良向来体弱多病,身体不好,刘邦迁都长安后,张良每天跟道士似的,闭门练气功,不吃粮食,说是为了锻炼身体,其实是张良的明哲保身之计。

一次张良向刘邦提出隐退,他说自己的先祖辅佐过五代韩王,韩国灭亡以后,他就想颠覆秦国,报仇雪恨,他万幸中遇到了刘邦,灭了秦国,完成夙愿,刘邦又给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辈子别无他求,只想学习道士云游四方。张良是聪明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选择不做官,让刘邦忘了他。

汉六年,刘邦大封列侯,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却辞封,求封与刘邦相识的留地,只能说张良智谋过人,韩信就是要求加封封地给自己惹来大麻烦,张良索性辞封。张良求封留地寓意深远,让刘邦明白自己要以此来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同时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作为领导自然很开心。

张良行事谨慎,不但对韩信之死不出手相救,连刘邦铲除其他异姓诸侯王,张良都极少参谋,坚守“疏不间亲”的原则,张良为的是明哲保身。

总而言之,在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几乎不出谋划策,因为他深知开国功臣和皇帝往往一起打天下时亲如兄弟,等到天下大定后却视为心患,而且皇帝杀功臣跟个人恩怨无关,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江山的存亡,自己辛苦建立的政权是否稳固,这一帮开国功臣会不会成为将来的威胁。

为汉帝国立下盖世奇功的张良,面对刘邦杀戮功臣时,他选择袖手旁观,体现了他的大智慧。

不得不说韩信作为汉朝第一开国功臣,他的一生确实是个悲剧,并非功高盖主就一定会惹来杀身之祸,主要取决于你怎么跟领导周旋。韩信不愿自立,甘愿为刘邦打工,结果屡次冒犯领导,酿成自己的悲剧。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图片来着网络,侵权删除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