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足智多谋,韩信遇难,为何他却袖手旁观?(4)

2024-04-05 12:02     360kuai

那么笔者认为韩信谋反是事实,原因如下:

1)韩信最后是被吕后和萧何诱骗到长乐宫杀害,倘若韩信无反心,那么一定没有做好起兵的准备,家中只有一些家人和奴仆,吕后想要抓韩信非常容易,为何要以刘邦在前线打了胜仗,邀请群臣到皇宫庆功为由诱捕韩信呢?显然韩信的侯府已经做好准备,甚至有可能已经驻满军队,诱捕可以避免一场血光之灾。

2)倘若韩信谋反是冤案,那么吕后杀韩信只有一个目的,刘邦年事已高,她要为年幼的儿子刘盈扫清障碍,让刘盈更方便的治理国家。笔者认为吕后有贼心未必有贼胆,韩信被杀这年是刘邦废太子刘盈欲望最强烈的一年,刘邦认为刘盈软弱不像他,而赵王刘如意像他。倘若此时吕后滥杀功臣,不正好给了刘邦废太子的借口吗?吕后敢冒险吗?自然不敢。

3)梁玉绳认为韩信手握重兵时,都没有谋反,他更不可能等到手无缚鸡之力时再反叛。笔者不这么认为,韩信本无称帝之志,他只想做诸侯王,他手握重兵时,刘邦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最初韩信一直认为刘邦待他很好,直到他被贬后,才有所醒悟。韩信被贬后,一次路过舞阳侯樊哙的府邸,韩信离开时说:“没想到我韩信沦落到与樊哙这等人为伍”,韩信的一句话道出他对自己爵位的不满,后来绝望之际策反陈豨,他想借此机会翻身。

4)《史记·魏豹彭越传》记载彭城谋反是冤案,吕后是主谋,而《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谋反是事实,倘若都是冤案,为何司马迁单独把彭越一案写成冤案?只能说明韩信谋反是事实,并非有意掩盖。

纵观韩信一生可以发现,韩信的功名心重,他多次跳槽,为的是将来能够功成名就,他未必有当皇帝之志,但却有称王之心,刘邦能够满足他时,他自然为刘邦卖命,不能满足时,就不好说了,再说韩信又不是第一次叛汉,他有过前科。

既然韩信谋反是事实,谋圣张良无论于公于私都不能相救,刘邦本来猜忌心重,张良为何要蹚浑水?

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打败项羽,相续分封七位异姓诸侯王,除了他的亲家赵王张耳以外,其他六位诸侯王,并非本意所为,而是实际所需,因为刘邦的实力太弱,他只能拉拢人才跟他一起打天下,老谋深算的刘邦把分封视为打败项羽的国家战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