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执政,宦官篡权,东汉国祚要到头了(4)

2023-10-09 06:22     360kuai

总之,自东汉中期以来,随着贵势豪族势力的发展,他们以外戚身份,拥立幼弱皇帝,以取代皇帝专政,夺取最高统治权。当幼小皇帝长大之后,因不满外戚专擅朝政,便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又引出一批更残暴的势家,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的局面。

汉桓帝以前,以外戚的势力最盛;桓帝以后,则宦官势力达到高峰。这两股势力的斗争,反映上层豪族与下层豪强的矛盾,其结果使东汉王朝日益衰败下去。

04、“党锢”事件

桓、灵之际,宦官独揽朝政,引起世家豪族的不满,也引起与官僚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士人的不满,反对宦官黑暗统治的事件,层出不穷;宦官对于官僚和士人,也大肆进行镇压。这是继外戚与宦官斗争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继续。

当时,官僚与宦官的斗争,针锋相对。如司隶校尉李膺捕杀张朔,就是一例。原来,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曾任野王(今河南泌阳县)令。他贪残无道,杀害百姓,后来逃回京师,藏在张让家的合柱中。李膺知道后,便率吏卒破柱,捕获张朔,交洛阳狱处死。

李膺处死宦官党羽的事件,引起宦官的仇恨。但是李膺的举动,却受到士人的支持。那时候,京师洛阳的太学,有太学生三万余人。他们以郭泰、贾彪为首,“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公开抨击时政,形成一股“清议”之风。

太学成为反对宦官活动的中心。他们拥戴反对宦官的官僚,为之大造舆论。李膺捕杀张朔,太学生誉之为“天下模楷"。这种褒贬议论,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受到官僚的支持。宦官对此非常仇视,便寻机进行镇压。东汉末的两次“党锢”事件, 就是在这种情况发生的。

第一次“党锢”事件,发生在延熹九年(166)。当时,宦官党羽张成,善于占卜术。他预卜将有大赦,便教唆儿子杀人,被司隶校尉李膺捕杀。于是,宦官指使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汕朝廷, 疑乱风俗"。桓帝诏令郡国逮捕"党人",被捕的有李膺、 杜密等200余人。同时,还派使者四处追捕在逃的"党 人",或悬赏缉捕。直到第二年,贾彪回到洛阳,请求外戚窦武上书申诉,桓帝才下令赦免李膺等人。结果李膺及党人200余人,被遣归乡里,禁锢终身不许做官。

但是,官僚反对宦官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建宁元年(168),桓帝死后,12岁的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以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共辅朝政。陈蕃、窦武起用李膺等人,共参政事。他们计欲诛除宦官,终因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王甫迫使太后交出玺绶,又派人持节收捕窦武。

窦武发北军数千人征讨,王甫将虎贲、羽林千余人对阵。最后,窦武被围自杀,陈蕃先于窦武遇害。从此宦官气焰更加嚣张,对党人的镇压变本加厉。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的"党铜”事件,终于发生了。

事情是这样:宦官侯览作恶多端,山阳督邮张俭两次上书告发,但奏章都被扣下,侯览对此怀恨在心。建宁二年(169),侯览指使乡人朱并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24人结党谋反。灵帝下令逮捕"党人”,张俭被迫逃往塞外。

宦官曹节借机指使官府奏请将过去的“党人”李膺、杜密、朱寓、范滂等一起收捕下狱治罪。结果有百余人死于狱中,其家属都被流徙边地。当时在各地收捕的“党人",被杀、流徙、监禁的多达六七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