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后,中国西北边患来源方向为何从西北转向东北(4)

2024-01-27 07:22     360kuai

由此可见,唐朝以后,北方四个主要边患,契丹、女真、蒙古、满洲,都是起家于东北,或地域靠近东北。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梳理完毕了唐朝前后中国北方历次边患的源起方位与他们部族或国家的大致状况。接下来,我们根据以上梳理的情况,来看看在唐朝前后,中国北方边患的来源方向为何会从西北转移到东北。

唐朝前后,中国北方边患来源方向由西北转移到东北之原因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大前提——唐朝。唐朝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中国北方边患来源方向发生了这样的转移。

1、唐朝之前,西北草原民族发展程度比东北渔猎民族高

唐朝之前,得益于广阔的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这里滋养出了大片丰美的水草。依托于这些水草,原始放牧业在西北蓬勃发展起来。原始放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促使社会组织关系开始由简单到复杂演变,匈奴、柔然、突厥等漠北奴隶制国家开始兴起。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组织关系的改进,再加上由原始放牧业训练出来的强大骑兵部队,西北游牧民族率先在塞外崛起,成为威胁南边农耕民族的第一大敌人。

而同时期,东北地区则没有这么好过了。由于强劲的夏季风沿着渤海、日本海可以深入东北,为这里带来丰沛的降水,再加上本身因纬度较高导致的寒冷,这里形成了寒冷湿润的气候。在这种气候下,众多的河流周边地区,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地。比较著名的有位于辽河下游的“辽泽”。这是一片方圆千里的沼泽地,横在辽西、辽东与白山黑水之间。这样的环境,实在不利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为生产力的低下,这些沼泽地难以被很好改造成良田或牧场。东北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渔猎经济。以打鱼、狩猎为生的部落民,很难形成高阶的生产关系,更别说复杂的国家形态了。在早期的东北历史上,当地的肃慎、挹楼、室韦、靺鞨等族群长期停留在低水平发展阶段上,只能成为中原王朝或西北草原汗国的附庸,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