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后,中国西北边患来源方向为何从西北转向东北

2024-01-27 07:22     360kuai

文/鱼尾

在清代以前,古代中国的边患基本来自于北。从商之鬼方、周之犬戎,到明之蒙古、满洲,来自于北方的边患贯穿了从夏商到大明几乎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一直到大清以北方民族的身份入关定鼎天下,困扰了中国千年的北方边患问题才正式宣告解决。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以唐朝为分界点,来自于中国北方的边患,在空间位置上发生了一个从西北方到东北方的明显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鱼尾君今天带大家来分析一二。

在说明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中国历朝历代来自北方的边患。

唐朝以前,北方边患主要来自于西北

唐朝以前,造成中国北方边患的族群主要有犬戎、匈奴、鲜卑、西羌、柔然、突厥、回鹘。这些族群,一度都曾是漠北草原的一方霸主,他们如草原上的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流星,一个接一个,经过短暂绽放后又瞬间而逝。

西周后期,周王与关中北边的戎狄部落矛盾不断,双方由曾经的朝贡同盟关系转变为战争状态。公元前823年,犬戎(又叫“猃狁”)进犯泾阳,威胁国都镐京,周宣王派尹吉甫北伐至太原(今甘肃平凉),派南仲进击至朔方筑成而还。周宣王的对戎狄的进攻姿态没有保持多久,到了其子周幽王时代,犬戎再次于公元前1046年南下入侵关中,并攻克镐京灭亡西周,迫使周室东迁。

春秋时代,趁着周王室威权的崩塌和关中地区短暂的权力真空,北方的犬戎、西戎、北戎、山戎等部族逐渐兴起。仗着自身骑兵对中原国家步兵和车兵的优势,这些戎狄部族大举南下中原。一时间,中原诸侯的军队纷纷溃败,许多邦国惨遭厄运。比如邢国被灭、卫国在黄河北岸的土地全部丧失。

《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称这段历史为:“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这句话衍生出一个成语:不绝如缕,就是用来形容当时情势的危急。中原诸侯在北方戎狄的入侵下,就像一根细绳,虽然还没断,但也就只剩几口气了。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邦国密集的河北地区,已在戎狄冲击下,逐渐化为一片丘墟。此时,幸好中原诸国在霸主齐桓公和齐国贤相管夷吾的带领下,西破长狄、北击山戎,挡住了戎狄部落的攻势,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在黄河南岸稳住了阵脚,邢国在黄河南岸成功复国,而燕国更是一下开拓了辽西千里土地。在抗击戎狄入侵的过程中,齐桓公和管仲可谓功莫大焉。

孔子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在孔子眼中,管仲保住了华夏文明的血脉。没有管仲,有着自身独特而深厚文化传统的华夏先民就要像蛮族一样披头散发,并前襟向左掩一般穿衣服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