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校涨学费 读大学的性价比下滑?(2)

2023-08-29 11:16  搜狐

而在这个基础上,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涨学费,比如上海特殊(热门)专业经批准可上浮30%,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最高还可上浮10%。

其实,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政策是学费全免并给予补贴,后来虽开始收学费,又在1996年出台了《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费不得超过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25%,此后多年学费都大体保持稳定,直到2013年开始逐步上涨。

高等教育有公益属性,学校不可能单纯为了赚钱而办学,但随着办学成本增加,一些高校靠此前的学费水平,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

上海市发改委发布的成本监审结果指出,2019-2021年间监审的10所高校每年的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约为6.4万元,学费只占其8.4%,明显低于规定的"25%"上限。

细数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最大头便是财政拨款,当然,一些名校相对自立,比如清华大学,财政拨款还不到收入来源的两成,但对全国大部分高校来说,依靠拨款仍是普遍现象。

而在财政拨款之外,学费收入的占比是最高的,其他的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捐赠收入等等还无法相提并论。

高校学费涨价的背后,无法忽视的是它们获得的财政拨款减少了。教育部在2023年度预算中表示,要按照"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

一般情况下,公办大学的学费低于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民办之所以贵,正是因为缺乏财政支持,大部分办学资金都来自学费,而如今公立大学也需要通过提高学费来填补空缺。

相较于其他项目,学费的确也是比较容易用来调整的来源--毕竟不少地区的学费标准已经沿用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在21世纪初,5000元一年的学费几乎就是全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在则只是后者的1/7。

这样看来,高校适当涨价似乎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来说,读大学需要付出的不止是学费,伴随而来的生活费用和时间成本等等,还是会让人产生"这一切是否值得"的怀疑。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