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半死不活,清朝却能平定八荒?(3)

2024-02-24 16:02     360kuai

朱瞻基死后,其子朱祁镇倒是志向远大,他改变了朱瞻基不作为的政策,向南三证麓川,稳定了西南局势,向北一度恢复东胜卫。然而,面对已经完成统一的蒙古瓦剌汗国,这位"奇葩战神皇帝"居然按照大太监王振的策略,仓促率军亲征,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俘虏。

幸得出了个不世之才于谦,指挥京师保卫战,明朝这才转危为安。可惜,经过土木堡惨败,明朝主力损失大半,边防要地漏洞四处。随后,蒙古夺占河套,倭寇扰乱东南,苗人叛乱西南、女真搅乱东北,明朝一下子是四面为敌,半死不活。同时,自宣德以来,明朝社会"忘战必危",沉迷于所谓"道义与和平",又重文轻武,守内虚外,以为边疆蛮夷之地,得之无用,怎能穷兵黩武、虚耗国力,破坏睦邻友好之大局?

这样一来,何必去整饬军队,何必去收复河套、何必去强化河西、何必去开疆拓土、巩固边疆?总之,在大明键盘侠式的文官和奇葩式的皇帝的操作下,大明是内有党争,外有边患,丢疆弃土,不亦乐乎。也就是当时江南经济发达,文人们自然感觉满意,高呼什么这个中兴、那个中兴。这就是从土木堡之变到嘉靖后期的明朝状况。

这一时期,明朝本来是可以复兴的,但是机会却一再的痛失。也先死后,统一的蒙古汗国宣告解体,大明国防压力减轻。然而在位成化、弘治皇帝却是小修小不,成化帝虽然平定苗乱、犁庭东北、收复河套,但却不能抓住机遇,继续开拓。而对于河套,不知是皇帝惜财,还是文官阻挠,成化帝竟没有在此修筑防御体系,移民实边。而弘治帝虽三收哈密,但却丢了河套,得不偿失,在内政上,二帝也是小修小补,既没有大力改革腐朽的税制,又不能真正改革军事,恢复军队战斗力。

正德皇帝虽庙号"武宗",但其实就是一个奇葩,且不论应州大捷之事,单说正德元年,杨一清献防边四策,提出了一套相对可行的"复套"计划。然而,正德皇帝却纵容太监刘瑾,将杨一清革职查办,致使朝中无人敢提"复套"之事。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