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时,国家采纳司马芝等人的建议,重新鼓励金属货币流通,更铸五铢钱以增加货币流通量。这次更铸五铢钱的目的主要是"国丰刑省",即一方面充足国库(为了应对战事和明帝奢侈生活),另一方面遏制实物货币使用过程中毁坏实物的行为。这次新造的货币理论上来说可以弥补汉铸五铢钱市场流通量的不足,但是,根据出土的钱币实物来看,魏铸五铢钱钱小孔大,重量较轻,不磨边缘、轮压钱文、铸造粗劣,和董卓小钱一样,在实际流通过程中都会导致或加重通货膨胀,仍不能解决钱贱物贵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据《晋书?食货志》记载,这种劣钱一直流通至晋代,且其形制未有改变。
换言之,从董卓当权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到魏明帝登基甚至直到晋代,北方(蜀汉和吴国下面讨论)经济一直饱受通货膨胀之苦,这为实物货币的流通创造了极好的市场环境。由于币制不健全,加上战争和皇室用度,实物货币在三国时期的北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实物货币,就需要大量的实物流通,而粮食就是最主要的实物货币。那么,魏国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用以流通?
这就要提到曹操时期的屯田制了。屯田始于西汉,但屯田制作为一种长期的经济制度始于公元196年,也就是曹操入主汉廷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