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涵斌: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与魏吴蜀三国的应对措施(2)

2024-03-29 15:22     360kuai

第二年,为了躲避讨董关东联军锋芒,把朝廷置于自己根基深厚的凉州势力监视下,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离行前,为满足个人贪欲,也为了筹措军资,董卓在洛阳大肆掠夺,还掘开陵墓盗取陪葬宝物。也正是在迁都过程中,他大量发行劣质货币,引发了汉末严重的通货膨胀。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董卓毁坏五铢钱,大量铸造小钱,并搜集洛阳、长安等地的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一类的金属制品作为铸钱原材料。新发行的货币质量做工粗糙,而且重量不足,远轻于此前流通的五铢钱,史书称其"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魏志》则更直接地说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难以满足民众使用需要。

劣钱大量发行重创了汉末经济秩序和民生环境,结合史书,我们可以大致一窥当时的社会环境。以谷价为例,董卓发行小钱后谷价暴涨,《后汉书?董卓列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都记载为谷一石数万钱,《三国志?董卓传》则称一斛价格高至数十万,《晋书?食货志》和《后汉书?孝献帝纪》则精确地记为一斛五十万,《通典?食货八》更夸张,记载称一斛谷的价格在小钱发行后飙升至百万钱。除此之外,《晋书》和《后汉书》还提到豆价涨至一斛二十万。《晋书》还记载,在小钱发行期间,中原地区"是时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也就是出现了曹操所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悲惨景象,朝廷不得不派人发太仓储粮救济灾民。

不排除古代史书有夸大数据的"传统",以及各史书记载不一的矛盾而无法得出此时期粮食的具体价格,但"货贱物贵"恐非虚言,白骨遍地、朝廷赈灾的记录也从侧面印证了小钱发行后经济和民生状况的严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