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防御体系:南宋末年的慷慨悲歌(2)

2024-03-14 13:22     360kuai

由于南宋自岳飞之后,便再无能正面抗衡北方骑兵的军队,为了能抵抗蒙古人的铁骑,很多人开始思索制马良策,研究如何"以步制骑",也就是这段时期,四川的山城防御逐渐开始成为历史的主角。正是因为蜀地易守难攻的特质,宋人的治马良策也开始围绕四川展开,提出"自昔蜀之所恃,专在天险"的说法,建议顿兵于万全之地,若是制敌于坦平之地必败无疑。而且由于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虽说临安城有长江天险护佑,但若是四川落入蒙古人之手,顺流而东,江淮之地唾手可得。南宋朝廷虽然昏聩,却也知道蜀地紧要,十分重视,精兵良将也多派往此地。

在蒙古第一次入侵四川前后,蜀地军民就自发筑造了很多城池,如1233年的大获,1239年的榕山城,1240年的安乐城与钓鱼城等等,又或者加固了之前的一些城池,后期甚至把各地治所也搬到了山城里面。这些新旧山城,大多数是修在山顶的险要位置,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其中一部分,都修到了海拔七八百米的高山之上。这些筑城活动,相当一部分是军民自发兴起的,为后来的山城防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42年,宋理宗任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主持四川军务。而山城防御体系也正是在他任职期间完成的。此时,四川的城寨都是星点分布,零零散散,看似坚固,实则松垮,不足以抵抗么蒙古骑兵,故余玠上任后,采纳蜀地豪杰冉氏兄弟(冉琎、冉璞)的建议"蜀之形势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人,各粟守之,贤于十万师元也,巴蜀不足守也!"将合州钓鱼山作为防御重点,是极为高明的,因为蒙古如果进攻四川,按照进攻方向与战略目标,必然是破川以后,以长江之利,顺流而东行,直指江淮。若是如此,那么四川夔门作为长江由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门户,其位置就愈发的重要,可谓长江中下游的屏障。而此时四川治所东移,重庆成为全川指挥中心,它边上的合州,由于上通三江,下连长江,成为重庆的屏障,而合州又扼守川东陆路到达夔门的必经之路上,由此,合州之重显而易见,是为渝夔藩篱,全蜀屏障!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