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海宁长安镇有居民在清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一页旧纸张,竟是68年前的……
年深日久纸张已经泛黄,边缘略有磨损,上面的字迹也已洇开,但背后的往事却依然动人。
这张纸究竟是啥?
记者在这户居民家中见到了这页纸,其实这是一张1954年的旧债券。
债券居中一行印着“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浙江制丝一厂职工个人认购单”,并盖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宁支行的公章,认购人是秦学英。债券共有两笔,分别于1954年4月24日和6月23日各认缴5万元,一共10万元。
旧债券从哪来?
债券认购人秦学英出生于1923年,现已近百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秦学英
秦学英的女儿朱安平介绍说,“这些债券之类的东西都是我爸爸收着的,因为我妈妈不识字,所以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孩子也不知道。直到老爸走了以后我们整理旧物才发现。”
除了这张债券,家人们还找到了一张公文——199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海宁市支行出具的一份函。其上明确说明,秦学英女士可以凭这张债券,去海宁的工商银行营业部兑付。不过当时秦学英的家人并没有兑换这张债券。
债券还能兑换吗?
如今又是数十年过去了,这张债券还能兑换吗?
秦学英的家人多方打听仍不能确定,于是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求助。“市政热线的工作人员很热心的,他们帮我联系海宁的银行,再经过银行反复查证,确认是可以兑换的。”秦学英的外孙顾先生说道。
近日上午,工商银行海宁支行工作人员一行,特意来到秦学英家中,告知他们这张债券依然可以兑付:“我们翻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这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当时的公告是兑付到1968年为止,后面也可以继续兑付。原来由人民银行兑付,1984年人行、工行分家之后,这个业务全部是转到我们工行来兑付。”
不过,工作人员同时介绍,1954年时流通的还是第一套人民币,而在1955年3月1日,我国已发行使用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也就是说,秦学英的这张面额10万元债券,只相当于后来的10元。当然,债券有一定的利息,经过60多年,利息增长了很多,但是由于基数不大,利息总额也不大:“加上利息,大概是20块钱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