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向秦学英及其家属解释这一情况,工商银行海宁支行特意出具了一份函,告知这一信息。公函中提到,票据的史料价值远远大于票面的经济价值,建议钱女士一家人收藏。
见证历史
一张旧票据,见证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
1949年,新生的中国为开展建设多次发行公债,向社会筹集资金,全国老百姓积极支持,全国上下掀起一轮又一轮认购公债的热潮。
秦学英老人对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国家困难,粮食紧张。我们丝厂职工买公债支持国家,我是缫丝机工人,工资不高,所以买了10万元。”
资料记载,我国于1954年-1958年间,先后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秦学英认购的这张,正是1954年我国首次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背后的故事
秦学英和丈夫朱炳荫祖籍都是江苏如皋县,朱炳荫参军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负伤退伍后,夫妻俩落户海宁。
朱炳荫成了海宁中学的一名教师,而秦学英则在位于长安镇的浙丝一厂工作。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秦学英一家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每当国家号召,全家必有响应。“当时号召自力更生,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群众热心向国家献宝,我的金戒指献掉了,我女儿去了苏北。”
在秦学英家的客厅中央,挂着一张发黄的奖状。这是1957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给秦学英的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奖状。秦学英劳动是一把好手,扎实肯干。
丈夫朱炳荫在部队也是战斗英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朱炳荫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功。秦学英如今依然保存着丈夫生前获得的一大堆军功章。
“这才是我们家最大的财富。”秦学英的女儿朱安平笑着说。
向老人一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