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深影响了日后周星驰喜剧的港片喜剧经典诞生了,这就是《七十二家房客》。
影片取材上海滑稽戏,讲述了逼仄的居住环境下,一群小人物相互取暖的故事,电影中包租婆与房客的形象,后来被周星驰加入自己的童年经历融入电影,成为这届观众熟悉的《功夫》里的包租婆、包租公和一票退隐江湖的功夫高手。
这部汇集了岳华、井莉、沈殿霞等当红明星的市民喜剧推出后大受欢迎,一举打败如日中天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成为当年的港片票房冠军,楚原的名字开始成为票房保证。
有趣的是,当年合作嘉禾的李小龙还特别爱去楚原的邵氏片场探班。
当年的邵氏,电影大获成功的导演,就有资格拍更多的大片,只要觉得电影能卖座,成本不离谱,老板才不管你拍什么。
于是楚原接着找谢贤拍了奇情动作片《黑玫瑰》,一举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喜剧和侦探片结合的奇妙类型,并延伸出《玉女神偷》、《玉女添丁》。
1992年,还在巅峰期的刘镇伟专门拍摄了《92黑玫瑰对黑玫瑰》致敬这部港片经典,梁家辉凭片中的表演一举拿下影帝。
那都是后话,当年年轻的楚原,风格多变,什么都能拍,电影充满生活趣味,又敢于创新,配合邵氏的“高成本大制作”和群星阵容,立马石破天惊,成为风云一时的当红导演。
属于他的武侠片时代,就要到了。
不过在这段时光,他还有另一项人生重大收获,就是刚出道就遇到了当时的小花旦南红,楚原的导演处女作《湖畔草》,南红是女主角之一,两人因此结识,楚原拍《黑玫瑰》,南红继续出演,两人最终结缘,南红陪伴楚原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直到他去世。
黄沾为《射雕英雄传》写的主题曲怎么唱的来着:“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了有情义。”
2、 邵氏武侠片:能拍出古龙笔下爱的江湖意境的,也只有楚原了
进入70年代,邵氏武侠片开始崛起,张彻、胡金铨拍摄的武侠片接连卖座,机会很快也到了楚原手里。
但楚原其实最想拍的是金庸。
但命运就是那么奇妙,当年的导演拍什么不能完全自主,反倒成就了楚原和古龙的一段奇缘。
楚原曾在文章中回忆,自己素来是金庸的拥簇,被倪匡推荐古龙的小说时,「其实当时我根本未看过那故事,但九个月来剧本都不通过,别说《流星蝴蝶剑》,就是《老鼠田鸡蛇》,有戏拍,我都喜欢。」
如果当年楚原能拍金庸小说,拍得好吗?未必,不是楚原功力不行,而是金庸小说往往过于宏大,更适合拍成电视剧,拍成的电影,影响力都远不及电视剧。楚原拍,多半能拍出卖座片,但难成经典。
但被挤过去拍古龙,反倒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古龙小说影像化难度很高,类似“月,很圆的月”“刀,一把刀”之类只求意境、不求写实的描写,换成没想像力的导演来拍,最多就是拍个假月亮给个特写,拍一把大刀再给个特写,就完事。
但港片导演中文学功底最深厚的楚原,却将胸中的诗意与飘渺的古龙结合,让随性的古龙作品落了地,还能不失失原作中飘逸浪漫的气质。
比如《天涯·明月·刀》,小说开场是大段的设问,写了半天才展开故事,照着拍肯定是场灾难,楚原却让狄龙饰演的傅红雪,一边吟诵着诗句,一边在黑暗中渐渐现身,那段“天涯路,夜归人,人到三更魂应断,总到天涯也断魂”的文字是楚原写的,古龙的原著里并没有,但观众听起来就像是古龙。
古龙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千山来去,特立独行,风格诡谲浪漫,故事情节悬疑。楚原索性在《流星蝴蝶剑》等作品中,打破了张彻胡进栓电影中黑白分明的设置,打造出一个敌我难辨,人心难测,情义可能为假,利益可能是真,但到最后,还是侠义战胜邪恶的江湖世界。
楚原不喜欢张彻那样的暴力美学,就在影片中加入悬疑色彩,电影充满了朦胧、迷幻感,又透出一股诡谲风格,剧情紧凑,扣人心悬,加上潇洒的大侠和蛇蝎美人,电影一推出都大受欢迎。
邵氏将《天涯·明月·刀》《楚留香》《白玉老虎》《圆月弯刀》《三少爷的剑》等古龙小说都交给他拍出来,结果全片姜大卫饰演的疯侠最帅的《三少爷的剑》捧红了尔东升。
《楚留香》系列中,过去在张彻电影中往往义薄云天,但性格刚硬缺乏变化的狄龙,拿上扇子风度翩翩,人物带上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儒雅气和幽默感,结果狄龙的事业更加如日中天。
在楚原独特风格和商业的包装下,楚原的文艺气质与古龙小说的虚幻光影熔炼出奇情瑰丽的风格,楚原和一票武侠片明星们,搭乘港片的快车,穿梭于邵氏片场的黑夜,夜色灿烂,车窗外霓虹如带。
直到1985年古龙肝硬化去世,楚原共拍了22部武侠题材电影,大部分由古龙小说改编,楚原执导、古龙原著、倪匡编剧,再加上狄龙、姜大卫等一线 明星,就是响当当的票房保障。
但日与月互消长,富与贵难久长,璀璨星光难以永远绚丽。
古龙出殡当日,邵氏另一位武侠明星王羽知他一生嗜酒,带来48瓶XO,一班人为他守夜时将XO全部喝光。
那夜星光璀璨,但邵氏武侠片也在古龙逝去之后渐渐失去光芒。
在楚原后来的金像奖现场回忆中,回忆过自己的落魄时光:“回首半生,有开心时候,但困难的日子也不少,人生大概都是失意倍多,如意少啊。
当年,我破了香港的卖座纪录,老板马上和我签新合同,工资加了十倍,人人都说我是香港最幸福的导演。
十几年后,我的电影不卖座了,拍完几部扑街片后,想拍《天龙八部》。开机前一天,方逸华小姐走来撕了通告不让拍,进办公室第一句话就问我:谁让你拍天龙八部的,亏本了你赔得起吗?
最后两句说,楚原你根本不懂电影艺术,你根本不会拍电影!那时人人又说,我是邵氏公司最难堪的导演。”
当年方小姐「撕票」的《天龙八部》,1977年由鲍学礼拍摄,李修贤演段誉。光听这选角就知道还不如让楚原拍。
楚原在邵氏最后的光芒是1979年凭借《孔雀王朝》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动作片导演,该片改编自古龙小说《武林外史》,由姜大卫、余安安主演,可在这部电影过后,楚原就再无武侠片佳作了。
此时的港片,新浪潮兴起,新一代武侠片大师已经拍出人生第一部武侠奇情大片《蝶变》,他就是徐克。
港片的题材与类型越发多样化,观众有了更多选择后,邵氏武侠片,不再是市场主流了。
还是黄沾写得好:“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 或者另有高处比天高 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
江山代有人才出,武侠片的江湖,该交给年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