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亡,实亡于嘉靖:朱厚熜的倒行逆施对大明的巨大伤害(3)

2024-05-02 13:22     360kuai

然而,好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对于中国古代的商人更是如此。商业的繁荣,商贾的富足,极大地刺激了皇帝、皇亲国戚及各级官吏和爪牙的贪欲。他们将商人视为最容易宰割的羔羊,目之为取之不尽的摇钱树。这其中,嘉靖皇帝朱厚熜就"率先垂范",给其它虎视眈眈的"虎狼们"立了一个"表率"。

首先,嘉靖刚刚继位后,就接连搞了两件大事,一个是"议大礼",嘉靖以偏宗入继,在有关于嘉靖生父生母地位的问题上,掀起了一次大波澜;另一个就是"兴大狱"。这两次政治风潮,虽然树立了嘉靖说一不二的权威,却严重打乱了明朝原油的统治秩序。

获得了"权威"的嘉靖开始"放飞自我",将自己在藩王做世子时对道教的爱好和信仰"发扬光大"了。

嘉靖十年(即1531年)起,嘉靖为表达对道教的虔诚信仰,屡次动用巨额国帑,兴建富丽堂皇的工程建筑。其数量之多、规格之奢、运费之贵,都令人瞠目结舌。为了加紧催办"神仙宫祠",嘉靖亲自下谕,所需的物料,一律由产地和运输经过的地方"就本身输纳"。这一政策,令全国各地都苦不堪言,浙江、江西、湖广、四川、贵州等地的民众整日价忙于采集木材。被官方选派采购运输木材的商人和木工更是挣扎在生死线上。除了朝廷的重压,地方虎狼吏还要借机捞上一笔,他们往往以商人和工人"上纳滥恶货物"为由,命令他们重造或者缴补"差价"。可怜的商户和手工业者们早已倾家荡产,哪有余力多缴追缴?于是,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府等地被强迫烧制大砖大瓮的窟户只好逃离,广东沿海打捞蚌珠的珠户甚至逃往海外,现今南洋一代的华人,有不少就是他们的后代。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