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智慧历史舞台上关于四个用人不当的原因,放在今天仍然受用(3)

2024-04-01 16:02     360kuai

第二,知贤而不用。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又勤奋好学,少有才名。24岁时就以状元的身份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成为明武宗朱厚照的老师。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当时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朱厚照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屡次以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在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中,杨慎与父亲杨廷和据理力争,极大地触怒了以"兄终弟及"方式登基的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将杨慎下狱,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最后充军云南永昌卫。由于朱厚熜对杨慎一直怀恨在心,其在位的45年间,共有六次大赦,而杨慎始终没有得到赦免。不仅如此,在杨慎谪居云南期间,朱厚熜还不时表达对杨慎的"关心",每当他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按明律,充军年满六十岁者可以赎身返家,但杨慎之案,无人敢受理,最终杨慎卒于戍所。

第三,用而不任。知人难,用人更难,因为前者还停留在认知层面,后者则涉及到现实中的方方面面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麾下既要有精明强干的人才,又要谨防下属图谋不轨,篡位夺权。所以自古以来,君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往往很微妙,关键就在于君王识人的本领和用人的火候。

范增,楚汉战争期间的著名谋士,在项梁起兵早期就追随项式,数次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计谋,深得项梁项羽的信任,项羽尊之为"亚父"。项梁战死以后,项羽成为楚军领袖,他年轻气盛,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不谙用人之道。对范增的教诲和谋略逐渐不那么放在心上,刘邦入咸阳时,范增就看出刘邦志不在小,警示项羽,项羽却不以为然。鸿门宴上,范增极力主张杀掉刘邦,项羽却昧于刘邦与张良等人的辩白,迟迟不肯动手,结果错失良机,放跑了刘邦。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