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希望王曾能"以此为谏","感动上心",而他即便因此"受斧钺于天子之前,以狂讦得罪于相府,亦死得其所"!不清楚王曾是否转达过这番话,但他走马上任后没有治石介"狂讦",则是肯定的。
与石介不同,时任谏官的滕宗谅(就是那个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滕子京)就直接上书,严词抨击宋仁宗沉迷"内宠",指斥他"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则多羸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临朝则多羸形倦色",把仁宗上朝时被女色掏空而萎靡不振的模样都描摹得淋漓尽致。皇帝的脸面都不知往哪儿搁,但处理也不过让滕宗谅平级调动,出朝去做知州。
有一件轶闻最能说明仁宗朝言论的宽容度。据说仁宗"尤恶深文",也就是上纲上线诬加罪名。有一个举子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他竟然鼓动知府扼守剑门关,一把火烧了入川必经的栈道,把四川变成独居一方的割据政权。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反诗,搁在现在就是颠覆国家罪。我们都还记得《水浒传》"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一回,结果"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直押赴死囚牢里"。成都知府当然也不敢自作主张,囚械了这个举子,向朝廷上报此事。仁宗却不以为然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才写的,没有必要治他的罪。可给他一个远小州郡的司户参军做做。"不必究诘这事的准确度,即便附会,也真实反映了宋仁宗的仁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