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魏延这个人客观来看,也有其短板和长处。魏延的长处是善于统兵,算是一位懂兵的将帅。但他的短处却是性格刚傲,另外不善于人为处事,因此出处得罪人,比如诸葛亮丞的得力助手杨仪,他就和杨仪两人水火不容。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是,他在心里甚至对诸葛亮的统兵方略也是非常不屑的。就算魏延不说,但以诸葛亮之心智,他怎能会不知道呢?
他们二人最著名的矛盾点就是人人皆知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亮以"太危险、成功的几率太低而彻底拒绝"。这事让魏延非常失望。(在此处需要附注一点:有小伙伴说既然此时的诸葛亮尚没有经历失败,不知道北伐多么困难,后来他北伐无法成功,为何不采用子午谷奇谋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都知道一个计谋的成败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说白了就是时机非常重要,第一次北伐,曹魏毫无防备,子午谷奇袭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到以后曹魏对于蜀汉方面的防备就已经加强了,再想采用也来不及了。)其实说到底,子午谷奇谋就是一次性计谋,而且还仅限于第一次北伐,如果成功则就成功了,如果失败则就失败了。
但是按照魏延的建议来看,在第一北伐的背景下,应该还是有可实施性的。首先曹魏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对于蜀汉的防御相对较弱。其次,以魏延的统兵能力,挑选5000精锐,实施突袭的胜利几率也还是有的。但是诸葛亮向来追求稳妥,但殊不知古今中外的大胜仗都是靠奇袭或灵活运用军事方法取胜的。甚至可以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北伐唯一一次胜算的机会,但被错过之后,诸葛亮不仅再也没有机会使用子午谷奇谋,而且他的北伐再也没有可能取得胜利。
或许正是因为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方略上的意见分歧,造成了两人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其实一直潜在,但是没有爆发而已。一直到诸葛亮死前,他在安排后事时,这种信任危机终于擦枪走火了。魏延作为蜀汉最重要的将领,但诸葛亮却在交代后事的时候,把军权交给了一个魏延最为瞧不上的杨仪,而且这个杨仪呢也不是个什么贤才,而是一个骨子里贪图名利的小人。